html模版新零售是什麼鬼?


新零售是什麼鬼?

2016/11/10

來源:C2CC傳媒

作者:章章

責任編輯:章章



內容摘要:說實話,看不懂。

“今晚12點後可以天貓預購瞭。”

不買買買就狗帶的閨蜜是一位快“卸貨”的準媽媽,

天貓雙11預售前一天,臨近23點她發來微信,

還附帶發瞭三張圖,

購物車有換季居傢服,寶寶的生活用品、常用的面膜,

對她而言,購物能轉移她即將到來的??生產壓力??。

“我不想逛街,晚上在傢裡刷淘寶,越刷越興奮。”

10月31號,天貓預售最後一天,

想約上90後的同事逛街,她這麼回應道。

雙11她想備冬季用品,比如護手霜,羽絨服,

一下班就想點開淘寶APP購物,

對她來說,降溫後窩在傢裡的幸福感真是爆表。

“聯華超市今天五折,你們要來啊!”

11月1日,天貓預售結束後第一天,

95後的青青不上班就到超市搶購,還在微信裡呼朋喚友。

在她的相應下,中午休息她的朋友台中申請商標代辦出動瞭,

雙11之前超市等賣場,提前阻斷消費者有限的“錢包”,

看上去挺有效果,因為買傢更看重的是打折“撿便宜”的快感,

珀萊雅五折,歐萊雅七折,百雀羚7折……部分特價產品不參與活動。

真正能便宜瞭不少,是否比天貓更劃算,

沒有給他們留下太多理性思考的時間。

“雙11提前都把錢花掉瞭。”

95後的歪歪是一位臨近畢業的學生黨,生活費有限,

當我說要出差香港是否要帶東西時,她坦誠地說。

她選瞭日本某品牌的一款嬰兒肌面膜,

總價79元,付瞭定金,說有活動就買來試試。

這樣,能滿足她不斷嘗試日韓等國產品的好奇心。

“要不要去百貨看看雙11的活動?”

雙11前購物車裡選瞭幾件中意的衣服,

但我仍想去實體店試穿一番,

一是因為天貓旗艦店容易因尺寸或風格不合適而退貨,

二是專櫃也有打折,價格比天貓更劃算,但貨品不多,選擇少。

與我而言,想買到合適又劃算的產品,

能緩解到底是線上買還是線下買的選擇恐懼癥。

“對於我男票這種買褲子一定要剪褲邊的人來,

線上下單,線下提貨,是不錯的選擇。”

喜歡日系風格的小耗女友,

聽到今年雙11優衣庫有推出這樣的服務,

線上購物的便捷+線下試穿提貨等人性化服務,

擊中瞭她購買服飾的心理需求,

也滿足瞭不管快遞是否爆倉,都能快速到貨的好心情。

“等不到雙11瞭,我已經下單,快遞就到瞭。”

搶到瞭雙11購物券和紅包,但被套路過的小周而言,

與其等到當天24:00拼網絡,

不如多花幾十塊錢提前收到中意的產品。

對她而言,避免多天等待的煎熬是王道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我是例子的分隔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這是今年雙11前,我身邊幾位8090後真實的心理寫照,

我想從這幾個例子中,嘗試發現一些共同點。

雙十一前,看到瞭一組數據,

近9成消費者計劃參與雙11購物節,

近6成關註並參與,

26-35歲是主力消費軍,16-25歲是潛力消費軍。

80、90後的集體擁躉,是毋庸置疑的,

也是實體店覬覦的。

除瞭8090後,還有00後,
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聚集在移動端各類App間。

當前,還有人在“牢騷”實體店寒冬是電商沖擊的後果,

比如,幾天前有人抵制無良線上電商雙十一2.5折低價傾銷。

我想,抵制是有限的,

就像線下照樣有假貨、串貨等弊端,

我們無法避免的是,

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趨勢下,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,

關店or改變or聯盟or跨界是目前實體店面臨的十字路口,

抵制,隻是一場口舌的炮灰。

品牌BOSS也許會買賬,

但年輕人不知情,也不買賬,

年輕人需要的是你傢提供的品牌和服務,是否能滿足心理需求。

而年輕人的心理需求早已升級,

從生理和安全的需要,上升到社會和尊重的需求,

或許已到最高的層次——自我實現。

誰能抓住,或者制造出並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,

誰就是贏傢,無關線上線下。

美妝品牌在嘗試年輕化進程時,

是否有考慮渠道的便捷性、“年輕化”,

是否考慮到消費者的心理需求,

滿足其購買時的體驗感,消費時的幸福感。

從消費者到中間商,再到品牌方,產品制造方,

能否目標一致,方法統一,

比如線上和線下很好地配合、融合,取長補短,

馬雲很幹脆,給出瞭一個“方子”,

叫新零售。

什麼是“新零售”?

這是我最近在想的問題,說實話,看不懂。

馬雲說“電商”這詞將被淘汰,

很多實體店的人就歡呼,你看電商不行瞭吧,

馬雲又拋出瞭“新零售”的說法,線上線下和物流相結合,

有人說,新零售這個詞已經不新瞭,我們很早前就預料過。

以上論調,我總覺得過於表面和膚淺。

馬雲爸爸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提出來?

是其平臺壓力難度太大,還是從整體零售的矛盾擴大化瞭?

他真的是大自然保護協會會長,來拯救線上線下水深火熱的現狀嗎?

造勢,解壓,取長補短,

這是我能想到的原因。

多年來互聯網沖擊各行各業,電商打擊、摧毀或沖擊瞭傳統商業的聲音,

線上購物的短板,刷單、爆倉、假貨、體驗差,退貨等壓力常伴左右;

造節後的第8年,馬雲覺得時機成熟瞭。

他說,新零售=線上線下與物流相結合=零售未來趨勢。

什麼是線上線下與物流相結合?

我還是沒懂。

珀萊雅說,我們線上線下同步5折搶購,同等價格,給予消費者最大的折扣,

這是折扣統一。

自然堂說,我們奧運營銷期間,打通線上線下會員數據,消費者能共享優惠,

這是會員統一。

上海傢化說,佰草集84傢門店實現會員、服務、業績共享,門店BA指導客戶線上下單,享雙11優惠,

這是門店引導,線上享受優惠。

我們看到,統一積分,打通會員數據,享受同等優惠,

很多美妝品牌已在嘗試的路上,

這也許就是線上線下打通的1.0階段。

而服裝、電器等行業總是走在前沿,

優衣庫說,線上下單,24小時門店就可提貨,門店和網店同步優惠。

什麼概念呢?

就是消費者既可以在天貓店下單,享受折扣、滿減、紅包等優惠,

如果又不想等快遞等到心焦,

不防選擇400餘傢門店的其中一傢,到這傢店去提貨,

提貨的過程中,線上的流量引到瞭線下,

試穿的過程中又可以連帶銷售,

線下提貨也緩解瞭物流的壓力。

當然,參與的不是線上全部產品,而是線下商場的某些同款。

線上的優勢在哪裡?快捷便利,優惠大,

線下的優勢在哪裡?體驗服務,取貨速度快。

如果兩者做到優勢互補,是不是整個人都感覺好起來瞭。

要我“狹隘”地理解,

這就是線上線下與物流相結合最“貼近”的案例。

多方共贏,消費者受益,

為什麼隻有某些品牌和平臺在踐行呢?

拋開技術不說,利益分配永遠是繞不過去的檻。

如果線上線下都是廠傢直營,渠道易統籌活動易執行,

操作會很簡單,不存在利益分配的問題。

但如果是代理制、加盟制、代運營,

尤其是國內美妝品牌,CS、KA、百貨等渠道並進,

產品根據渠道進行區隔,

那麼問題就來瞭,

哪些渠道、哪些產品可以試行?

試行後銷量提成、年末返點算誰的?

其實,我不在意難度幾何,

也不在意實體店是多麼的難做,

我在意的是,別人已經快爬到山頂瞭,你還在山下徘徊,

猶豫要不要上去。

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生存競爭,

就像多年前,淘品牌做的風生水起,有些美妝品牌還在觀望要不要走線上,

但如今呢,全民電商,除瞭奢侈品和新品牌外,線上銷售還有誰繞的過。

今年有品牌開會,

我聽到國內領軍企業的一位老大,

在會上跟CS、百貨渠道的老板們說,

保證線下渠道的利益,並為店鋪想瞭一些出路。

台灣申請商標

我想,這位行業大佬也是形勢所迫,

渠道商屁股決定思維,誰侵犯瞭我的利益,我當然跟誰急,

品牌銷量下滑20~40%,渠道壓貨壓不動,消化去年前年的庫存,

但急有什麼用呢,除瞭運用外力內部提升,

最重要還是自身的突破,思維的解放。

思想的解放,

我的理解是,面對新事,首選不要抵觸抵制,

先瞭解,學會嘗試,用包容開放的心態去看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,

然後眼光長遠,學以致用,借力完善,

思想上認同瞭,能理解瞭,才能更好地踐行和突圍。

品牌走在創新的前沿,壯士斷腕般的自我革命,

也是革新必走的一段歷程。

也許,年輕人並不太介意到底是線上,還是線下購買,

他們介意的是能否滿足其更低價、更便捷、更合適自己的心理需求。

比如,上午在天貓購買某款申請註冊商標台中面膜,下午就能送到;

比如,手機上對比某款口紅的價格,查到所在城市最近店鋪,

可到店試用購買,並享受線上的優惠。

隻要能滿足購物時的這些“幸福感”,

消費者就會自願或瘋狂掏腰包,

那麼商傢和品牌就win-win瞭。

幾十年後,當下的年輕人會變成中年人、銀發族,

鐵打的品牌,流水的年輕人,

預見趨勢,抓住機遇,方能基業長青。

非常淺薄的見解,

如果有更好的解釋,歡迎提供案例。

另祝我今晚“剁手”愉快。

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
arrow
arrow

    giz746d4k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